首页 新闻动态 知识

图书的“身份证号“——ISBN

发布时间:2025-04-09 15:55 点击:121

国际标准书号(ISBN)

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(ISBN)


定义与目的


国际标准书号(ISBN)是国际通用的图书标识系统,由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于1970年颁布(ISO 2108),旨在为全球图书、电子出版物、视听产品等文献提供唯一且标准化的标识符。其核心功能是确保每本出版物(如图书、小册子、电子书等)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唯一性,便于出版、发行、销售、图书馆编目及版权管理等环节的高效运作。



历史沿革

  • 1966年:国际图书贸易会议上首次提出图书标准化编号的设想。
  • 1967年:英国率先试行“标准书号”(SBN)系统。
  • 1970年:ISO正式制定ISBN国际标准,成为全球出版业通用规范。
  • 2007年:ISBN从10位升级为13位,新增前缀“978”或“979”以兼容欧洲商品编码(EAN),并与全球贸易条形码系统统一。


结构与组成

新版ISBN为13位数字,分为五段,格式为:
前缀元素-组号-出版社号-书序号-校验码

  1. 前缀元素:固定为“978”或“979”,代表图书类商品(原EAN条形码前缀)。
  2. 组号:标识国家、语言或地理区域(如中国为“7”,美国为“1”或“0”,香港为“962”)。
  3. 出版社号:由ISBN分配机构赋予特定出版商的唯一代码,长度可变。
  4. 书序号:出版社自行分配的特定图书编号,同一书名不同版本需单独编号。
  5. 校验码:通过模10算法计算得出的一位数字(0-9或“X”),用于验证号码有效性。


功能与应用

  • 唯一标识:每本书的ISBN全球唯一,区分不同版本、语言、装帧形式(如平装/精装)。
  • 数据管理
    • 出版商、书店、图书馆通过ISBN实现库存控制、销售统计及编目自动化。
    • 支持图书交易追踪、版权保护及数字化出版转型。
  • 国际流通:ISBN使图书在跨境贸易、学术交流中快速识别,促进全球出版物数据共享。


中国ISBN的使用

  • 加入时间:中国于1982年加入国际ISBN组织,1987年正式实施中国标准书号(CSBN),与ISBN体系兼容。
  • 结构特点
    • 组号“7”代表中国大陆,如一本中国图书的ISBN可能为:978-7-100-25432-4。
    • 香港(962)、澳门(972)、台湾(957)使用独立组号。
  • 应用场景:ISBN与“图书在版编目数据”(CIP)共同构成国内出版物的合法身份标识,缺一不可。


重要性与影响

  • 行业标准化:ISBN是出版业数字化、全球化的基础,支撑电商、图书馆系统及学术数据库的高效运作。
  • 版权保护:通过唯一标识,ISBN助力版权归属追踪与侵权监测。
  • 读者便利:读者可通过ISBN快速检索图书信息、比价购买或申请馆藏借阅。


未来趋势

随着数字出版发展,ISBN的应用扩展至电子书、有声书等新型载体,并与区块链等技术结合,进一步强化版权保护与全球流通效率。